第(3/3)页 “孟鉴已死,就不要深查了。” “留个身后名吧。” “唉,几十万两银子,竟都不够花销的,他家都干什么了?” 朱祁钰忽然问:“耿九畴,你跟朕说实话,你一家一年花销多少?” “回禀陛下,微臣不曾算过,但估摸着,要百万两银子。”耿九畴小声道。 “这么多?”朱祁钰讶然。 “陛下,孟鉴说的对。” “官员都有自己的排场,就如微臣现在是户部尚书,比之前,光在排场上,每月就多花上万两银子。” 耿九畴小心观察皇帝的脸色,才道:“近来微臣又纳了个小妾,妾室家里也要给些的。” “还有家族中的亲戚,外家的亲戚,逢年过节的,都要走动的。” “家中的小厮丫鬟,都要打点的。” “以及门亲故就,都要走动。” “微臣家里算是节省的,否则一年得几百万两银子。” 这个数字,着实把朱祁钰吓了一跳。 别以为养那些下人,都是纸片人,那都是吸金窟。 哪个不用银子照顾到了,都不会忠心办事,有些明知道贪,也得装作不知道。 驯养下人,掌握人心,不是件容易事。 “就算朝中提高了俸禄,那也是该贪还得贪啊。” “朕上哪弄钱,一年给他们发几百万两银子去啊?” 朱祁钰知道,只要当官,就得贪。 不然怎么体现和百姓不一样呢? 优越感从何而来? 贪来的。 “你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置?”朱祁钰问。 “回禀陛下,户部已经是虫豸成群了,既然查了,就一查到底!” “把户部那些老油子全都赶出去。” “启用新人,重新整饬户部。” 耿九畴是想当真的户部尚书。 他也在猜皇帝的心思。 皇帝没处罚张凤,就说明皇帝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。 “朕打算改制。” 朱祁钰的目的,是抓住阁部。 而不是处置一些贪污犯。 让他们把钱退回来即可。 换上谁,还不一样贪污? 只要把钱吐出来,国库丰盈,皆大欢喜。 本人则去新建的省份任职吧。 耿九畴眸光一暗,就知道,皇帝没有大刀阔斧的意思。 “耿卿莫急。” “六部改制,和清查贪污,并不冲突。” “户部按照职能,拆分成户籍司、农业司、财政司、军需司、仓储司和杂司六司。“ “户籍司管户籍;” “农业司管田土;” “财政司管税赋、收支、俸禄等等;” “军需司管军饷、军械等等;” “仓储司管天下仓库;” “杂司管其他。” 朱祁钰缓缓道:“把六部的清吏司拿出来,单独成一司。” 清吏司是各部里面负责监管地方的。 自己监管自己,有用吗? 耿九畴听出来了,皇帝要利用改制,彻底收权。 “右侍郎担任各司主官,左侍郎负责协助尚书处理公务。” “在司下设局,把六司再进行详细划分,划分成各局,让郎中去做各局的主官。” 朱祁钰已经想很久了。 如何收文官的权柄呢? 改制,收权。 “陛下深思熟虑,微臣没有意见。”耿九畴能说什么? 只能说皇帝太过于贪权。 过于贪权,容易招来祸患啊陛下。 “明日早朝再议,朕先跟你通个气儿。”朱祁钰笑道。 翌日早朝上。 惹得巨大反响,朝中多数人反对。 “朕详细划分了内部职能,有错吗?”朱祁钰轻描淡写地问。 奉天殿内顿时消停了。 大家屁股底下都是屎,不经查的。 皇帝现在打出清查六部的旗号,就是等着看谁赞成谁反对,反对的就查,一查到底。 “陛下,细分职能确实可以。” 胡濙苦笑道:“但陛下又要清查六部,又要改制六部,北方在打仗,南方也在打仗。” “陛下啊,人的精力是有限的。” “朝臣也是有数的。” “您能不能等哪方消停了,再执行下一个决策呢?” 没错。 朝臣一个个累得脚打后脑勺。 还心中恐惧,不知道哪天就被干死了。 皇帝简直不把朝臣当成人用。 “老太傅此言有理。” 朱祁钰笑道:“那就改制结束后,休息一段时间,朕不折腾了。” 这话谁能信? “此事就定下来,具体如何划分,阁部重臣再商量,年底之前改制结束。” 朱祁钰一锤定音:“尤其是清吏司,朕打算用都察院、监察司、清吏司,做纠察天下的职责。” “具体的,阁部重臣再议,议好了递上来,朕看完再行商议。” 不给朝臣反对的余地。 “对了,李瑾又传来捷报,其大军已经到达和林,朕也在犹豫,是不是该停下脚步,消化现在占有的领土?” 消化个屁啊! 那些草原,不毛之地,你用什么消化啊? 占下来有什么用啊! 朝臣一个个腹诽。 如今京中又多了几百万张嘴,漕运已经快支撑不住了。 若再一个劲地往北方运粮。 中原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啊。 王竑慨然跪下:“请陛下下旨令襄城伯停下脚步!” 朱祁钰讶然。 “陛下,如今京畿口粮压力巨大。” “若边境再一味往北推。” “疆域是扩大了,咱们管不过来的。” “食不厌精,不如慢慢消化掉热河,再图和林之地。” 王竑认真道:“微臣劝谏过陛下,陛下当知,今年全国粮食怕是都不够食用,不能再浪费在路上了,北方应该停止移民,就地宰杀牛羊,准备过冬。” “如今九月还没到,过什么冬?”朱祁钰这就外行了。 九月的漠北,已经有寒气袭来了。 仪铭给解释一番。 朱祁钰颔首:“是朕莽撞了,王卿说的正是。” “确实该准备过冬了。” “那逃离的鞑靼兵,会不会袭扰边境呢?” 王越瘸着腿站出来:“启禀陛下,微臣以为不会的。” 朱祁钰看到王越,神采奕奕,那个自信的王越回来了。 “说来听听。” 朱祁钰非常看重王越。 “陛下,鞑靼鼠胆鼠辈。” “据情报说,鞑靼分散,要么西移,要么往东北跑,抢占兀良哈的地盘,唯独不愿意和大明接壤。” “所以微臣断定,鞑靼绝不敢打来。” “反倒是西北,要防备瓦剌掠边。” “今年大明不好过,瓦剌也一定不好过。” “宣镇之战,固然打疼了瓦剌,但也仅仅打疼而已。” 王越说完,诸卿颔首同意。 朱祁钰笑道:“西北不必担心,有范广、郭登、寇深、王来、赵辅、龚永吉等人坐镇,瓦剌来了也讨不到好处。” “就依王卿所说,让北方各省、都司准备囤积冬粮吧。” “方瑛上平广西三策,朕看完,也不知道该如何安置上百万的蛮兵啊。” 方瑛手下,已经有了上百万土兵。 照他预计,明年开春,就能彻底夷清广西。 剩下的就是慢慢教化。 不出三年,广西就彻底成为大明腹地。 白圭跪在地上:“启禀陛下,方总督上的三策,俱是良策,但都难以实行。” “教化,那些蛮兵连汉字都不认识,如何教化?” “移民,如今湖广缺人、云贵两广闽都缺人,甚至西北还缺人呢。” “给了广西,各地督抚都得上奏章要人,中枢去哪弄人去呀?” “再说迁徙。” “用此策乱安南国,确实是好办法。” “问题是,安南国国泰民安,咱们把人放过去,万一引起战争,凭借广西,如何打外战?” “今年大明绝对不能再打仗了,不止粮食无法支撑,兵卒也十分疲惫,也该休养生息,让兵卒休息休息了。” “三策都是极好的,偏偏中枢无法实行啊!” 白圭苦笑。 “白卿有何良策?”朱祁钰看向他。 “微臣也没有办法。”白圭磕头。 朱祁钰则看向于谦,于谦也报以苦笑。 夷平土司容易,治理难啊。 “广西缺人?” 朱祁钰喃喃自语:“京畿不缺啊……” 胡濙脸色一变:“请陛下断绝此心思!” 您是朕肚子里的蛔虫不成? 朱祁钰苦笑:“老太傅,朕就想让宗室去广西。” “绝对不行!”胡濙斩钉截铁。 于谦也跪在地上:“陛下,宗室不可轻易放出京师,漠北可去,广西是万万不行的。” 因为广西多山,又是土司盘踞的地方。 造反容易,平定难。 万一弄出个南明,会产生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。 朱祁钰斟酌:“河南、山东无险可守,把宗室放去这两省呢?再从这两省移民去广西。” “陛下,如此移民,怕是耗费甚巨啊。”胡濙觉得可行。 一说钱,朱祁钰都乐了。 那天晚上的缴获,宫中清点到现在,还没有具体数字呢,你说有多少钱? “诸卿,尔等看这样安置如何?” “朕从河南、山西征召一批无家无业的壮丁,征其从军。” “然后在广西多建卫所,将其移入广西。” “不设军户,仍为民户。” “其实就是把他们变成新广西人。” “而方瑛手下的蛮兵,也不解散,全都改为正规军,打散后,充入天下卫所。” “尤其是南直隶、浙江。” “再令卫所里的光棍,去广西娶土人女子为妻;蛮兵则娶汉家女子为妻。” “这样一来,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嘛。” 广西移走百万男丁,土司还算个屁啊。 朝臣目瞪口呆:“陛下,那些土人,如何配娶汉家女子?” “那你说怎么办?” “想令其汉化,只能娶汉女啊。” “朕也舍不得,没办法。” 朱祁钰很无奈:“而且迁移蛮兵,不知道还要闹出什么事来呢,只要他们肯离开广西,问题就解开了。” 胡濙跪在地上:“陛下,此策怕是耗费极多啊,内帑确实有钱,但如此花费,未免太过浪费了。” 在朝臣眼里,没人把底层百姓的命,当成命。 尤其是那些土人。 按照朝臣的观念,直接活埋,一劳永逸。 “出些钱就出些钱吧。” 朱祁钰财大气粗:“重点是江浙女子,怕是会嫌弃又丑又黑又不会汉话的土人啊。” 这倒是。 王竑却笑道:“陛下之前下旨,令罪犯到漠北塞边,这些罪犯家中多有妻子,不如将其妻赐予土人,一劳永逸。” 论狠,还得看你啊。 “这个办法好,反正都是些罪人,去了漠北,也回不来了,要妻子也没用了,干脆嫁给那些土人。” 朱祁钰还有一层深意,他要搅乱江南士绅的根基。 这些蛮兵,就是好人选。 “广西也缺教化,传旨从民间招募一些秀才,去广西任官。” “而山西、河南、山东空出来了。” “把革除宗室的朱家人,填充进去。” 朱祁钰也在缓解京畿的压力。 “陛下,山西不行!” 胡濙认真道:“山西乃形胜之地,不能让宗室进入。” “那就去河南和山东,湖北可以吧?去湖北一些。”朱祁钰道。 “陛下圣明!” 朝臣磕头。 “西北地广人稀,寇深总给朕上奏章,说甘肃贫瘠,人太少了。” “朕打算把些宗室派过去。” “诸卿意下如何?” 朱祁钰其实就问胡濙。 胡濙认真思考。 关中之地,已经彻底没落了。 就算有宗室试图造反,成功率也小,关键西北正有被染绿的风险,让宗室去西北做士绅,说不定是好事。 北方除了山西外,都可以让宗室去。 “陛下。” “老臣以为治理西北,当首治宗.教。” “西北胡汉杂居,多为胡,少为汉,甚至已有胡化的风险。” “陛下以宗室填充西北,乃是扭胡为汉,是大好事。” “只是老臣觉得,当将佛道移入西北,和宗室一起去,让汉风席卷西北。” “若想大治西北,甚至还要改其教义。” 胡濙说得很小心。 因为西北很复杂,距离京师较远,不浴王化。 重点是西北土地贫瘠。 无法支撑太多人口。 就算移民过去,土地也承担不起。 想治理,难之又难。 “邢国公呢?”朱祁钰看向于谦。 于谦犹疑:“微臣不敢妄加置喙,不如您询问寇督抚,看看他的意见。” “也是,移民之事不急。” “朕就让寇深说说,该如何大治甘肃。” 朱祁钰笑道:“王卿所担忧是对的,宗室及其庞大的姻亲关系,聚集于京师,如今京外又有百万民夫云聚。” “京畿的粮食压力实在太大了。” “酌情外移,看看哪里缺人口,就往哪里填充。” 看得出来。 皇帝心情极佳。 因为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。 通过改制,皇权进一步膨胀,文官集团从副皇帝,跌落成打工仔,皇帝能不开心吗? 看得出来,皇帝的目光已经移到了北方。 求订阅! 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