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庭院都是硬石板铺就的,这么一跪,膝盖都能跪碎。 许感的话,翻译过来,就是你办不成就去死吧。 周能在两个儿子搀扶下,追上许感:“请问大人,卑职可否造访漠北王府?” 许感看了他一眼,这是聪明的。 “漠北王乃宗人令,管束整个宗室,公务繁忙,若有时间,自然会传唤你的。”许感笑道。 周能连连感谢:“卑职随时恭候漠北王传唤。” 朱祁镇女人多。 许感一家一家造访。 时间悠悠而过。 转眼就过了九月,步入十月,京师天气尚热,但已经有了秋后的凉爽。 河套报捷奏章,终于传到京师。 “范广壮哉!寇深壮哉!” 奉天殿上,朱祁钰站起来:“这一仗打得漂亮!” 朝堂上议论纷纷。 群情振奋。 “老太傅,您可知这秃巴思部和鲜卑有何关联?”朱祁钰问。 “这秃巴思部,最早要追溯到柔然了……” 胡濙娓娓道来。 柔然被灭后,北迁至捕鱼儿海,自称檀檀(塔塔儿),又和蒙人通婚,最终被成吉思汗所赶走。 残余的族人向西,游牧至康国(撒马尔罕),在康国短暂定居,又在附近游牧。 直到大元崩塌后,和成吉思汗十二世孙联姻,方有秃巴思部。 秃巴思部再次北移至谦河,在谦河流域放牧。 未来这一支会成为图瓦.共.和.国。 “地图呢?” 朱祁钰听得一知半解。 朝臣也对谦河没有概念。 谦河是从北冰洋自北向南流的河流,上游被称之为剑河,分叉的下游叫谦河。 现在统称叶尼塞河。 “陛下,我朝没有谦河地图,大元地图里面有。”胡濙苦笑。 朱祁钰看向冯孝:“去取大元地图,在奉天殿西墙,画上我大明地图,东墙画上大元地图!” 很快。 地图被取来。 但大元的地图非常简陋。 还是胡濙等人帮着参谋着看。 “根据拓跋惕供述,他们是被准噶尔部祸害,被迫南迁东游。” 朱祁钰道:“就说明准噶尔部在谦河流域。” “今年应该不能袭扰大明了!” 一听皇帝不是为了打仗。 朝臣全都松了口气。 “范广是会打仗的!一战打崩秃巴思部,俘虏十六万人!” “大功!” “可封侯!” 朱祁钰笑道:“传旨,晋升范广宁武侯,赐一世世券,再赐银符一枚。” “神英、房能、谭序、范昇、范炅、陶瑾、杨杰、李端,俱官升一级,赐铜符一枚。” “其中,神英、房能官升两级,赐银符一枚。” “寇深有大功,赐少保,加授文勋正治上卿。” 朱祁钰还是克制了。 没有直接给神英和房能封爵。 也没提徐贤,因为徐贤有过,在大功遮掩下,就不奖不罚。 “婚也一并赐了,神英之妹赐孺人,嫁妆宫中出一份。”朱祁钰心情正好。 “寇深用俘虏填充甘肃是对的。” “甘肃地广人稀,多多收容丁口是正确的。” “但是!” “俘虏终究是俘虏,令其在甘肃劳动三年,修缮城池,增修城池,三年后改为军户。” 朱祁钰刚说完。 于谦出班:“陛下,微臣以为,甘肃外无强敌,在准备过冬的同时,应该先兴修水利,后修城池。” “哦?” 于谦笑道:“陛下,最晚后年,玉米三宝就要在西北推广,而在此之前,咱们应该做好准备。” “微臣以为,修缮城池,增加城池,都是后话。” “西北干旱,应该兴修水利为先。” “一者,沟通内陆水系,方便运输,也方便管制;” “二者,灌溉农作物,必然是需要水的,甘肃若能防患于未然,自然是好的。” 叶盛出班:“微臣赞同邢国公此言,水利方是农作物第一要务。” 朱祁钰颔首:“没错,西北没有强敌,修缮城池也是浪费资源,不如把这些俘虏,用在兴修水利上。” “陛下!” 姚夔出班,问道:“邢国公,西北本就缺水,再兴修水利,也不能把南方的水,调去西北呀。” 确实,西北没水啊。 真正困扰西北最大难题,就是水。 若有水,西北不至于如此穷困。 “陛下,诸位同僚。” “近几日,微臣一直在藏书阁里面找书。” “因为玉米三宝,微臣这几天激动得,睡不好觉啊。” “微臣在想,西北缺水,但地下并不缺水呀。” “微臣记得年幼时读过一本书,说康国用一种井,能引地下水灌溉地上农作物。” “所以微臣一直在翻阅大元的典籍。” “终于不负所愿。” 于谦把袖兜里的奏章呈上来:“请陛下阅览,这是一种井,能将地下水引入地上,用来灌溉用。” “原书的大食语,微臣看不懂,请了火者帮忙翻译,这才知道。” “这种井,在大食、康国、玉兹等国都在用。” 这就是坎儿井。 朱祁钰看不懂修建过程:“工部,可有人懂得建造?” 这才意识到。 工部被他赶出京师了,工部各个职位都空悬,由礼部兼着呢。 “陛下,微臣看过了,建造应该是不难的。”于谦笑道。 看得出来,朝臣对玉米三宝,寄予厚望啊。 “好,这井若能改善西北干旱环境,就叫景泰井吧。”朱祁钰善于往自己脸上贴金。 “陛下圣明!” 朝臣叩拜。 于谦又道:“陛下,除此之外,微臣发现,藏书阁里很多书,都没有翻译过来。” “大元不慕文化,对书籍嗤之以鼻。” “但我大明以文化为先。” “翻译过来,没用的继续馆藏,有用的则用于正途。” 朝臣全都赞同。 “邢国公提议甚好,就交给四夷馆通译吧。” 提起书籍,朱祁钰笑道:“诸卿都知道,书籍保存不易,华夏衣冠尚未断绝,主要就是还有这些藏书,证明我们还是汉人!” “朕想在澹台,建立一座巨大的藏书阁!” “将天下书籍,藏于澹台!” “而且,还对外开放,允许天下人誊抄,学习!” 胡濙却要制止。 朝臣都觉得此举不行。 书籍何其珍贵,其实那些庸人可以阅览的? “朕从不敝扫自珍,书籍是大明的瑰宝,也是全汉人的瑰宝!” “朕能看,天下人也能看!” “朕不希望,这些书籍永远是孤本,倘若再历经战火,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。” “就叫澹台藏书阁!” “对天下人开放!” “允许抄录!” “但不允许传于国外,谁敢将书籍传出国外者,诛十族!” 朝臣激动起来。 皇家藏书阁里的书籍,有非常多的孤本。 若能看一遍,都死而无憾了。 “诸卿,报纸办得就非常好。” “尔等的才华不止在治政治国之上,在琴棋书画上,也博览众长,首屈一指。” 朱祁钰笑道:“朕支持尔等著书立说,朕希望诗词歌赋、戏曲、全都兴盛起来!” “让我大明成为煌煌盛唐,绝美诗篇传于万世!” 传扬文教,这是好事。 古之圣人一直致力于此。 “臣等谢陛下天恩!”朝臣躬身下拜。 “朕再说两句掏心窝子的话。” “写诗写词是高雅,但也是高雅的!” “等朕有了闲暇时间,也要写几本流芳百世的。” “诗词言简意赅,但故事性不如,朕还是喜欢听故事。” “尔等都办了报,完全可以在报纸上发表。” “若朕看得好了,直接封你们的官。” “如何?” 都说华夏文化之渊源。 但仔细数一数古代,才有几本名著啊。 归根结底,明朝人以写为耻,鞑清更是大搞文.字.狱,不允许写。 这就导致了,瑰宝是有,但真的很少。 明朝进士,哪个不是学富五车之辈? 那种流传千古的,可以说是手到擒来,只要皇帝喜欢,会瞬间泛滥。 华夏文明在不停断层,远远不复汉唐之风。 朱祁钰想扶起大明的文化。 “,戏曲,朕都喜欢。” “从宫中兴起,传于民间,甚于唐宋,可否?” 朱祁钰豪迈。 又讨论些琐事。 便下了朝。 刚进养心殿,朱祁钰就收到了覃礼出使朵思的奏章。 还有就是欧信请罪奏章。 “欧信糊涂啊!” 朱祁钰皱眉:“杀官是什么罪?他不知道吗?” “哪怕是不入流的官,那也是官!” “是你能杀的吗?谁给你权力杀官了?” “做事不动脑子吗?飘了?” “朕大力提拔武官,文官正在牟足了劲等着你们犯错呢!” “这下可好,直接将把柄送到人家手上了。” “让朕难办!” 朱祁钰又翻开奏章来看:“广东布政使是谁?” “回皇爷,是侯臣。” 冯孝禀报:“侯臣本是布政司右参议,于景泰五年,提拔做左布政使。” “侯臣是哪年进士啊?”朱祁钰印象中,此人好像不是进士出身。 “回皇爷,侯臣不是进士,是金濂举荐的。” 金濂的人啊。 自然就成为陈循的人了。 陈循死了呢?现在是谁的人? 为何要给方瑛上眼药呢? “欧信写奏章也含含糊糊的,那批粮食是否追回来了?” 朱祁钰站起来,来回踱步。 没有立刻下定论。 侯臣状告的奏章还没送来呢,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。 文臣和武官,终于碰撞到一起了。 冯孝也在思考,若文官和武官斗起来,宫中如何渔翁得利呢? “推平广东后,欧信就能封伯了,可惜了。” 朱祁钰重新坐下。 继续处置奏章。 终于在第二天,广东左布政使侯臣的奏章,姗姗来迟。 朝臣竟都默不作声。 竟是于谦开口:“欧信该罚!” 朱祁钰有点没看明白。 文官不应该借机大肆打压武官吗? 怎么不说话了呢? 打开侯臣奏章一看,这个侯臣竟然在请罪,承认故意克扣军饷,贻误战机。 后面居然还帮着欧信说情。 这是什么操作? “老太傅,您怎么看?”朱祁钰不动声色。 “回陛下,老臣以为各打五十大板。” 胡濙认真道:“主簿虽不入流,但终究是官,欧信是参将,文武分流,泾渭分明,乃是祖训!” “欧信犯罪,必须要罚,否则不能服众!” “侯臣嫉贤妒能,延误军饷,必须要罚!” 明白了。 这是兑子啊。 用一个文官,兑掉一个武官。 高明啊。 广东究竟藏着什么秘密,不让武将去查呢? 海上吧,藏污纳垢的海上啊。 朱祁钰有点看明白了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