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2章 释奴令,汉儿不为奴!-《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他冤枉吗?”

    “江西那一千多万流民,有多少是他胡家的功劳?”

    “这是活着的,还有多少死了的呢?”

    “他胡家头上有多少血债?算得完吗?”

    “若将这些公开,朕把胡俨的墓掘了,都不足为过!”

    朝臣脸色发苦,反正您一张嘴,说谁好谁就好,说谁坏谁就坏。

    “那些文人不是道德君子吗?”

    朱祁钰冷冷道:“朕欲发布废奴令,凡是会说汉话之人,绝不为奴!”

    “不管以何种方式,只要为奴,收容之家,悉数斩首!”

    朝臣脸色急变。

    这可是大事啊!

    当年太祖皇帝曾下过政令,所以奴婢消失了,取而代之是家丁、是义子义女,不过换了个名号而已。

    “陛下,此事尚需三思啊。”胡濙苦劝。

    “那些文人自诩道德君子,为什么枉顾朝堂法令?为什么欺辱百姓,逼百姓为奴呢?”

    朱祁钰冷笑:“朕看这些人,是对自己宽标准,对朕却严加标准!”

    妥妥的双标狗!

    你们能双标朕,朕也能双标你们。

    “朕决心已定,立刻传旨!”

    “年底之前,天下人家释奴,所有身契全部失效!”

    “若主家强留佃户、家丁、义子义女者,该佃户、家丁、义子可打死主家,免其罪责!”

    嘶!

    朝臣倒吸一口冷气。

    这才是皇帝的反戈一击。

    挖天下士绅的根子!

    天下士绅凭什么掌握九成土地?不就是把百姓变成佃户,好听点说是佃户,其实就是农奴。

    “陛下,此事实在太大了,尚需朝臣讨论,不能一时之气,就妄下结论啊!”

    胡濙苦劝。

    朝臣全都磕头,纷纷苦劝。

    看看,朕挖你们的根子,不愿意了吧?

    你们挖大明的根子,怎么没问问朕,开不开心、同不同意呢?

    朱祁钰不说话了。

    朝臣对视一眼,只能胡濙来劝谏:

    “陛下,汉儿不为奴,是于国于民的好事。”

    “但圣明如太祖皇帝,也是循序渐进推行的。”

    “老臣只说几件事,您释放出来的奴隶,他们如何自给自足呀?哪来多余的土地,给他们分地呢?他们如何活下去呢?”

    “还有,大户人家释放出佃户,撂荒的土地如何耕种?不种土地,哪来的粮食呢?”

    “由小及大,若全国土地大规模撂荒,大明可就要闹饥荒了。”

    “一旦闹了饥荒,那些被陛下释放的奴隶,反而会怨恨陛下,天下百姓也会人云亦云,怨骂陛下!”

    “陛下就好事办成了坏事,岂不冤枉?”

    胡濙苦劝。

    朝臣也跟着说,贸然释奴,弊大于利。

    想释奴可以,必须保证先有充足的土地分配,还要保证土地不撂荒,同时,要保证大户人家和奴隶的共同生计。

    王复忽然道:“陛下此举,莫非是想用外奴,替代汉人?”

    议论纷纷的养心殿忽然一静。

    皇帝说的是汉儿不为奴。

    没说过,不允许大户人家使用奴隶呀?

    胡濙脸色一变:“陛下是想用安南百姓,替代佃户、家丁、义子义女等等?”

    “老太傅,朕在你眼里,就是那等不知轻重的昏君吗?”朱祁钰反问。

    释放奴隶,能是一句话的事情吗?

    这里面牵扯多大的利益。

    信不信,他发布政令,天下士绅都不会看一眼的,倘若强制推行,他的皇位顷刻颠覆。

    “老臣有罪,老臣知罪!”胡濙磕头。

    关键您搞得太吓人了!

    一副要吃人的样子,当然就想到了,您想释放奴隶,断绝士绅的根子。

    这是了不得的大事。

    和皇帝共同掌舵的,不止朝臣,还有天下士绅。

    这些士绅好事办不好,啃食大明的血肉,挖大明的根子,可个个拿手。

    “王卿最懂朕啊!”

    朱祁钰冷冷道:“大明是成也士绅,败也士绅。”

    “朕若是动了,你们还会支持朕吗?”

    这话说得太直白了。

    所有官员,都是士绅的代表,他们家族就是当地最大的士绅,谁会损人利己呢?

    “释奴令,势在必行!”

    “汉儿不为奴,朕会诏令天下,令天下人都会说这句话,汉儿不为奴!永不为奴!”

    “但朕要改变祖制,允许百姓蓄养奴隶。”

    “但有一条,会说汉话者为汉儿,永不为奴,不许蓄养,蓄养者,于景泰十二年始,死罪!”

    现在是景泰九年,六月末。

    就是说,景泰十二年开始实行。

    用三年时间,给大户抓捕奴隶的时间,也给汉奴适应新生活的时间,朝堂也要妥善安置。

    “奴隶来源,让百姓自己想去吧,反正朕允许蓄奴,天南海北,有多是天生奴婢,那些贱婢,给他们一口饭吃,已是天恩了,大明为何不用呢?”

    姚夔欲言又止。

    “姚卿,说!”朱祁钰道。

    “陛下,老臣说一句不该说的话!”

    姚夔磕个头,郑重道:“您能以强权,压制天下士绅大户。”

    “但后世之君未必能够。”

    “届时,汉儿不为奴,怕是会成为一句空话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老臣建议,中枢不要更改祖制,只是民间默许即可,没必要写在律法之上。”

    就是说,别把事情做绝。

    给后人一个借口。

    祖制这东西,在大明就是道德制高点,朝臣就是因为掌握了这个制高点,才处处拿捏皇帝的。

    姚夔这是站在皇帝角度思考问题。

    同样的,他也不希望皇帝破坏祖制。

    “姚卿所言甚是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领情。

    他拿到皇权,就破了很多祖制,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不能给后世之君留下太多祖制。

    祖制就是用来歪的,必须坚持下去。

    “说来说去,朕要鼓励奴隶贸易兴起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很直白道:“安南情况,诸卿应该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“安南正是雨季,广西只抓了一批人,约莫五万多人,正在犁平十万大山的山路,已经打通了几条道路。”

    “但奴隶也消耗光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些奴隶甚是好用,不必在乎死活。”

    “朕若有百万奴隶,今年就能把整个漠北建造完毕,若有五百万奴隶,一年内就能根治黄河。”

    用五百万人的枯骨,换一条完美的黄河,不值吗?

    太香了。

    “同理,安南人便少了,朕也能移汉民过去充实人口,安南就彻底变成朕的交趾了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想得挺美:“再也不会重蹈永乐朝覆辙了。”

    姚夔却道:“陛下,奴隶虽好用,但也要吃饭的,若中原增加六百万奴隶,要吃掉多少饭呢?”

    “而且,您释奴令一出,必然释放出大量人口。”

    “再加上清理出来的流民,老臣估计,会说汉话的人口要在一个亿以上。”

    “这么多人呀,怎么填饱肚子?”

    有好处就坏处。

    相辅相成。

    朱祁钰笑道:“若交趾、朝鲜能为中枢供粮,又能养活多少人呢?还有整个漠北,种粮、畜牧,能出产多少东西?”

    “姚卿,人多力量大,汉人经历蒙元之所以不会被灭亡,就是因为汉人足够多。”

    “等朕再清理出云贵,又能释放出多少耕地呢?”

    “等黄河根治,水系勾连完毕,关中、河南、北直隶、山东又成了大粮仓。就算中原多出了五千万人口,那又如何?”

    “凭借大明广袤的土地,难道还不能供养这点人吗?”

    “若不能!”

    “朕就带着这些人,开疆拓土,去国外吃饭!”

    姚夔还要辩驳。

    朱祁钰心意已决:“抓捕奴隶,也是汉化的过程,等过几年他们会说了汉话,也就变成了大明百姓。”

    汉化,是把一个民族杀得变成少数,然后把剩下的人变成奴隶,令其说学汉语,快速汉化,最终等下一代彻底忘掉自己的语言和历史,也就成了新汉人了。

    过了几代人,就和汉人彻底分不开了。

    “好了,朕心意已决。”

    “由内阁草拟释奴令,景泰十二年执行,这期间准许百姓抓捕非汉人奴隶。”

    “各地布政司给释放出来的人口,分发田亩、农具、种子,甚至安顿家室、营生。”

    “若本地实在无地可分,可酌情就近移民,不可惊扰新释放的百姓。”

    “景泰十二年正月初一始,所有身契,全部失效!”

    “抓捕的奴隶,朝堂会发放奴籍,汉人永不可发奴籍,永远都不可发!”

    朱祁钰非常坚持这一点,还要修缮律法,加上这一条。

    但释奴,和人口爆炸、粮食短缺又矛盾。

    朱祁钰也觉得无奈。

    抓捕外族奴隶之事,势在必行。

    光靠朝堂抓捕奴隶,能抓多少呀?

    得让天下百姓都去抓。

    奴隶行业会瞬间兴起的。

    抓捕奴隶,也会促使海运兴起,海运兴起,海贸自然也就兴起了,都是好事。

    “都起来吧。”

    跪了小半个时辰了,朱祁钰才让朝臣起来。

    皇帝借着发怒的由头,办了几件大事。

    说来说去,还是皇帝赚了。

    “臣等谢陛下隆恩!”朝臣磕头起来,揉了揉腿。

    “赐座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指着养心殿的边墙:“以后在此设下一排座椅,朝臣可坐在这里,和朕讨论政事。”

    “偏殿内也设座椅,朝臣可坐。”

    朝臣一愣,皇帝这是在抬高臣权呀,是好事呀。

    只要皇帝不要说暴怒就暴怒,朝臣的日子就好过喽。

    “臣等谢陛下体谅!”朝臣磕头。

    “春日时,朕从各地采购一百二十万棵树苗,种在京畿,如今成活率如何?”朱祁钰问。

    “回陛下。”

    此事本来归农业司的,但农业司刚刚组建,所以由工部代管,工部尚书马昂跪在地上,道:“成活尚可。”

    “以前京中毫无绿色,今年入夏之后,京中反而多了几分郁郁葱葱。”

    “等过几年,树木长成后,京中就会恢复刚迁都时的景象。”

    马昂的话,引起朝臣的同意。

    具体奏报,他会让工部的官员送到养心殿。

    “诸卿要记住,大明庇护尔等,也要注意保护大明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一语双关:“一草一木,百姓得利之后,必须进行保护。”

    “种树之事,农业司要重视起来。”

    “每年都要种,整个北方都要种,尤其是河南、山东、北直隶、山西、陕西这些破坏严重的地方。”

    “要大规模种树,保护水草,保护大明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就是水,必须要保护,不能随意破坏,礼部要制定出一套章程来,保护水源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这番话有深意。

    朝臣听着,像是在提点他们,不能吃着大明的,却砸大明的锅。

    “臣等知之!”朝臣叩拜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  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