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大明涌入上亿奴隶,女奴高达三千万以上,青楼迎来了大爆发,以前青楼讲究,现在青楼是遍地开花,一条街恨不得开十家,反正买一批女奴就能开。 就是苦了大明男人了,一天天太累了。 大明现在除了机械、化学、生物之外,各行各业发展突飞猛进。 尤其是文学,皇帝重视,民间便爆发出恐怖的活力。 但民间出现了白话运动。 像京剧、昆曲,实在太高贵了,没文化根本听不懂,简直是筛选听众,反而接地气的相声、小品、评书,大众更加喜欢。 民间出现了去文言,用白话的运动,愈演愈烈。 说来说去,就是京剧太曲高和寡,二人转才是百姓乐意看的,因为看得懂。 戏本也从文言,往白话方面发展,书籍的质量直线暴跌,本来一本书几万字就是长篇了,现在诞生了二十万字的。 白话、水文,常态化,而市场反响特别好,因为百姓能看得懂。 像以前写的那些戏本,好是好,老百姓看不懂,自然就没法欣赏,只有全国一小撮人,才能看懂。 而景泰二十八年,大明人口超过了八亿,8.2亿。 文化水平高的,能听懂昆曲的,也就两三百万人。 其余的都是滥竽充数,听的一个高雅罢了,根本就听不懂里面的典故。 反而,白话,白话戏本,在民间得到了巨大反响,口语化,逐渐充斥在书籍之中。 这里面也有技术原因,印刷水平直线提升,印刷价格降低,造纸术提升,纸张成本降低,不用省着纸用了,想写什么就写吧。 景泰二十八年,年中,皇帝下旨,令天下奏疏尽量口语化。 用实际行动,支持白话运动。 白话运动,还有一层深层次原因,是西方文化涌入大明,像荷马史诗,完全是白话文嘛。 文人圈子普遍认为这本史诗水平太烂,不值一提。 但是,这史诗在民间反响很好,因为百姓能看得懂,像苏格拉底的著作,有学问的不屑一顾,民间却趋之若鹜。 这就是白话运动必然要发展的。 大明人口基数太大,让他们都学文言,太强人所难了,老师严重不够。 口语化就不一样了,遍地都是老师,认字就能当老师。 一篇古文,你全认识,但你全看不懂,连一起读你读不明不白。 一本现代书,认字就能读下来,基本能明白。 哪个好? 甚至,一篇古文,一个人用一辈子都未必能读透,这是古人的大智慧,筛选能力太强。 那是给顶级聪明人看的,小白就退下吧,这叫文化高贵。 所以,停用古文,采用白话,势在必行。 随着白话文推行,民间著作就更多了,以前就多,因为当官的多,有文化的多,但白话文推行,认字就能写书了,写书门槛大大降低,著作自然大爆炸了。 皇帝又喜欢文学、艺术,民间想讨得皇帝喜欢的人太多了,自然拼命研究。 还有一点,市场需求庞大。 八亿人口啊,就算有三亿成年人,都是需要精神生活的,他们能听懂看懂的东西,就是最好的。 市场倒推白话运动,文化开始新一轮大变革。 文学发展最迅猛,其次就是医学。 景泰二十七年,大明完成了第一次手术,手术对象是一头猪。 中医发展更是恐怖,尤其医学纳入科举的一科,几乎个个秀才都会医术,皇帝重视,民间就重视。 皇帝喜欢,民间就都喜欢。 大明医者前所未有的充足,送到非洲的医者,就有三万人,其中包括外科手术医生两千人。 唯一可惜的是,机械、化学遇到了巨大瓶颈,这东西得靠几代人慢慢积累技术,不能一蹴而就。 大明发展千好万好,就是工业革命推不动。 缺乏技术积累,所以皇帝要引进大批技术人才,强制推动工业革命。 “陛下,微臣觉得很难。” 陈嘉猷听边永说的,知道了皇帝的想法:“欧罗巴并非穷困,虽然贵族愚蠢,但还是有施展才华机会的。” “大明距离欧罗巴太远了。” “微臣这次好说歹说,带回来的人才还是不多的。” “除非欧罗巴动乱,大明又要和他们接壤,咱们才能接收一批难民。” “不然没办法的。” 陈嘉猷实话实说:“陛下,您实行的保护法,已经让欧罗巴诸国不满了,他们认为大明在欺骗他们,所以也对大明禁止出口,甚至不许大明商品进入欧罗巴。” “微臣觉得,实在没必要实行这么严酷的禁令。” “谁都不是傻子,咱们得给人家好处,人家才愿意和咱们合作嘛。” 朱祁钰哼了一声:“这道理朕也知道,可你知道吗?葡萄牙商人,试图窃取茶树吗?法国派女间谍,来大明骗取瓷器配方吗?” “还有,那教宗以传教为名,偷偷画大明的地形图。” “你说他们要干什么?” “甚至有人进专利局偷取专利秘密,民间的更多,还用朕说吗?” 陈嘉猷惊恐跪伏在地。 “此事你不了解,不必多言。” 朱祁钰冷冷道:“你只说,有没有办法?” 陈嘉猷额头上冷汗闪烁,从欧罗巴回来后,他有些托大了,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掌生杀大权的皇帝。 “微臣可以想办法。” 陈嘉猷的回答让朱祁钰满意:“过了年,你再出使一次,为朕招揽人才,只要是人才,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什么。” “微臣遵旨。”陈嘉猷磕头。 “今日的晚宴朕就不去了,让太子替朕好好招待诸国使臣。”朱祁钰打发陈嘉猷出去。 他想办的事,必须办成。 转眼就要过年了。 景泰二十八年,就要过去。 民间关于白话运动,发展得如火如荼。 人口激增,婴幼儿市场庞大,关于婴幼儿的产业诞生崛起。 商业并没有因为机械发展停滞,而出现停滞,因为大明人口太多了,只要价格降下去,就会有大量消费人口。 朝廷岁入1.3亿,再创新高。 因为和奥斯曼交战,出口萎靡,帖木儿帝国崩溃,印度局势不稳,出口严重停滞。 仅靠内销,就做出这样好成绩。 而中枢实际收入,高达2.3亿,其中1亿是国企上交的成绩单。 中枢绝对阔绰了。 但内帑,赚的比中枢还多,皇室企业,仅一年,就盈利1.6亿,算上皇家商行,总盈利在2.3亿左右。 不过,内帑开销巨大。 皇帝不停投资,各行各业,不等吃完红利,就加速更新迭代,尤其是机械、化学、医学方面,皇帝投资额不停提升。 今年,有人窃取皇家资本,被诛了九族。 皇帝生气之下,下达死命令,再无法突破技术,统统阉割,突破了技术,大大奖赏,要什么都给。 中枢的日子却好过太多了,项忠接手过来的是一个富裕家底。 他上任后,丘濬调入担任左侍郎,两个人合力,把国家家底儿看住了。 他俩比耿九畴还抠呢,想方设法抠内帑的钱。 像西域、百越打仗,都靠内帑支撑。 中华江已经动工了,预计投资七个亿,由户部承担,计划工期二十五年。 奴隶钱由内帑出,皇帝若着急,就多多花钱买奴隶。 今年国际市场上奴隶价格暴跌,因为帖木儿崩盘后,各国交战,战俘都卖给了大明。 印度也爆发了战争,奴隶是应有尽有。 皇帝不打算省钱,打算投入三千万奴隶,一定要把这条江修好,越快越好。 但白昂认为,最快也需要十五年,主要是运粮上去困难,人越多粮食消耗越大,粮食是最大的问题。 正好,入臓的沥青路,也必须完全铺设成功,为了运粮。 民间基础建设也在搞。 教育投资不停扩大,水利工程也在搞。 今年年底,婆罗洲、吕宋彻底清理完毕,正式向全体国民开放,并加大移民人数。 西域也正式建设完毕,城池修建完毕,道路通到各县。 没了这几个大包袱,中枢就能全心全意为分封诸王做努力了。 接下来的重点,就是把诸王分封出去。 “诸卿,朕收到一个好消息,郭懋发现新大陆了!” 朱祁钰心情不错,发现的就是大洋洲。 “距离婆罗洲不远,真的发现了一个新大陆。” “这是郭懋绘制的地图,还不准确,但确定是一块很大很大的陆地。” 冯孝将地图呈上来。 是大洋洲西岸的地图,他已经建立了据点,明旗招展。 朝臣一片热议,竟然真的有新大陆。 “陛下,那葡萄牙的白银,就来自这里吗?”叶盛眼珠子发蓝。 “那朕不知道了。” 朱祁钰却知道,这里不适合居住,看似是天选之地,实际上是一块彻头彻尾的烂地。 严重缺水,极端天气多,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,就无法扩大人口数量。 自然灾害频发,物种又没有天敌,遍地都是毒物。 完全没经过开发。 这破地方开发出来,以现在的生产力来算,起码需要二三百年。 所以这地方纯粹是个监狱。 “郭懋说此地气候,与大明相反。” “按照钦天监测算出来的历法,说明这里应该过了赤道,是南半球,气候和大明是相反的。” “初步探测,只有一些野人,没有强大部落,这是一块纯粹的新地。” “朕将此地命名为商!” “商王,朕会将你分封在这里!” 老四不管心情如何,先谢恩。 “但凭你一人,是占据不了如此庞大的大陆的。” “老二,朕打算把你封在西面,老四去东北,老三去东南,你们兄弟三人,分治一块大陆,意下如何?” “放心,你们的疆土,肯定都是大的,这块大陆,估计比内地还要大。” 他打算把大洋洲分成三个部分,由三个年长的儿子去管。 再分封一个去新几内亚,一个去新西兰,大洋洲也就分开了。 以后大洋洲就有五个国家。 “儿臣等遵命!” “诸卿先别议了,等郭懋拿到整个新大陆的地图,再行商议,也得商议移去多少人呀。” 大洋洲本就不是霸主地位,他本想将老四封去北美,可老四年纪越来越大了,有了不该有的念头,必须得分封出去,不然太子也会不爽。 只能封去大洋洲了,可惜,大洋洲不是王霸之基,老四这一身才华可惜了。 北美就考虑其他儿子,现在看小二十有这个能力。 “朕要说两件事。” “诸卿,大明还是钱荒,银子严重不足。” “帖木儿内乱,朕卖军械给叶尔羌三国,但赚的是黄金,没有银子。” “婆罗洲和吕宋都有银矿,却难以支撑大明的日常用度。” “财部有报告,这些年大明发售了60亿银币。” “按理说,应该通货膨胀了,怎么还这么穷呢?” “银币去哪了?” 朱祁钰实在想不通,大明国内产生严重钱荒,出现了诡异的以物易物,甚至银行都没现银。 第(2/3)页